
蔡晓舟(1885-1933),合肥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年轻时投入反清革命,1908年曾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失败后回合肥开办学校,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后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总务处和图书馆供职,并积极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曾任《评议》报编辑,积极宣传马列主义主张。五四运动以后,他返回安徽在安庆一师任教,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此时正值军阀倪嗣冲祸害安徽教育时期,他强烈谴责军阀当道、无视教育、削减教育经费的行径,并多方奔走极力呼吁建立安徽大学。

姚永朴(1862—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1862年生于桐城。桐城派末期学者。幼居安庆,1876年补学官弟子。1894年举顺天乡试。1901年受聘为广东起凤书院院长,1903年受聘山东高等学堂伦理教习,不久回安庆就任安徽高等学堂教习、教务主任。之后去日本留学。归国后于1909被荐为清廷学部资议官,同时受聘为京师政法学堂国文教习。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纂修,成《清史稿》40余卷。同年应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国学、经史,著有《文学研究法》、《史学研究法》、《蜕私轩集》、《读经史》、《史事举要》等宏篇巨著。1923年应聘为秋浦宏毅学校校长,著《蜕私轩易说》2卷、《诗说》8卷、《古今体诗约选》4卷。1926年秋应聘为南京大学教授。1928年受聘为省立安徽大学教授,专授经史,为一代德高望重的经学大师,与专治诸子的李范之、阐释禹贡的杨铸秋和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陈朝爵号称为安大校中“四老”。执教期间,与潘季野合编《历代圣哲学粹弊》40卷。1939年卒于桂林。

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天明,合肥人,祖籍怀宁。幼年就读于教会学校,1906年17岁时入芜湖安徽公学,李光炯、陈独秀、刘师培、柏文蔚等均在该校任教,“一时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吸引着不少青年,轰动了芜湖社会,安徽公学成了当时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辛亥革命回忆录》四,379页)他深受反帝反清、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次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赴日留学,1912年回上海,任《民立报》翻译。1913年再次赴日,参加中华革命党,在孙中山处任秘书。1916年回国,先后被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著有《淮南鸿烈集解》、《三余札记》,译著《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1927年回家乡安徽,受聘组建大学,是省立安徽大学的开创者之一和第一任校务主持人。他在任期间,热心教育,爱护青年,重视人才,治校有方,深得职教人员和学生的爱戴。1928年12月因冲撞蒋介石被免去在安徽大学担任的职务。后到云南大学任教。1958年因肺癌卒于云南大学。

程天放,1899年生,江西新建人。191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到美国、加拿大留学,先后获伊利诺斯大学政治学硕士、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回国后在上海持志大学任教,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委兼宣传部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国民政府参事、国民革命军军官团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委等职。1928年任安徽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离开省立安大后曾任浙江大学及四川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任驻西德大使。1949年去台湾后,先后任立法委员、教育部长及考试院副院长等要职。1967年逝世于台北。

王星拱(1887-1949),字抚五,怀宁人。3岁丧母,就读于外祖父刘家,1902考入安徽高等学堂,1908年安徽招考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应试录取赴英国伦敦理工大学研习化学,1910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民国初与丁绪贤等人发起成立我国最早的科学团体,1916年获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化学系教授兼二院主任。在北大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曾与陈独秀、钱玄同、程演生等共同组织大学俱乐部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后离开北大至南京任高等教育处长、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民国17年被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为武汉大学筹委会委员与李四光等人一起负责筹建武大,历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院长、副校长。1929年6月至1930年6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后调武汉大学主持工作并于1933年5月继王世杰之后任校长。1945年后任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科学概论》、《科学与人生》等专著。

杨亮功,1894年生于安徽巢县柘皋镇,父为清末秀才。他6岁启蒙于家塾,1908年入合肥省立二中,1915年入北大预科,两年后考入北大中国文学系。1920年从北大毕业获文学学士,后受聘天津女子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同年11月受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张继煦之邀任安徽省立一中校长,时年25岁。1922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纽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河南第五中山大学教授和文科主任,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吴淞中国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教授。1929年应王星拱之邀到省立安徽大学任职。1930年6月至1931年6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1933年步入政界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1938年至1948年先后任皖赣、闽浙、闽台监察使。国立安徽大学恢复后,又于1948年7月至1949年4月再任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49年5月去台,先后任编译馆馆长、监察院秘书长、考试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1992年因心力衰竭逝于台北,享年98岁。著有《中西教育思想演变与交流》、《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史》、《孔学四论》等。

何鲁(1894—1973),字奎垣,四川广安人,生于贫寒家庭,父粗通文字,母是文盲。幼时读书,为省灯油,爬上桌子,就着神龛灯光读书。1904年入成都机器学堂,1907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又转入北京清华堂(清华大学)。1912年18岁时作为我国首批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后考入里昂大学,其数学成绩在校轰动一时。1919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从教终生,先任东南大学教授,后相继在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大同大学、广州学术院、中国公学、第四中山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四川省大学、女子师范学院等校担任过教授、教务长、校长。解放初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后到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特约讲座,政协全国第一、二届委员。

程演生(1888—1955)亦称衍生,字源铨,号总持,别号寂寞程生,谱名存材,怀宁人。早年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后留学英、法、日等国,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曾任该院研究员。回国后历任杭州华严大学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暨南大学教授,安徽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与陈独秀交往甚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参与编辑《新青年》。北伐后出任外交部特派员赴法、土、比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担任过签订暹罗通商条约的专使。1931年曾被聘为省立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但仅来校讲演一次,即赴沪未就职。寄寓上海时,主持东方文化学会,并筹备亚洲大学。1932年4月至1934年1月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并兼任省通志馆副馆长、国民政府财政部安徽省财政监察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政府高级顾问等职。抗战期间,蛰居上海。安徽学院成立后,于1945至1947年受聘出任安徽学院院长,经历了将安徽学院从大别山古碑冲迁至合肥临河集再迁至芜湖赭山办学的全过程。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一生著述甚丰,如《圆明园图考》、《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天启黄山大狱记》、《安徽丛书》、《安徽艺文志补》、《安徽丛书目提要》、《中国清代外交史料丛书》、《明武宗外记》、《东行三录》等。

傅铜,字佩青,河南兰封人,1886年生。早年赴英国留学,获伯明翰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曾追随罗素研究数理哲学,之后又赴日本入东洋大学继续深造,曾任日本东京东洋大学名誉讲师。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国立北平大学教授、国立西北大学校长、中国大学哲学教授。1934年2月应省政府主席刘镇华之聘来省立安徽大学任教并出任校长。任上著有《行易知难说批评》、《科学的非宗教运动与宗教的非宗教运动》等论著。

李顺卿,字幹臣,山东海阳人,1894年生。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获农林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获耶鲁大学林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总务长、代理校长,中央大学教授、系主任、教务长。1934年8月应聘来省立安大任教并先后任农学院筹备主任、农学院院长、校长等职,在校期间著有《植物社会进化》、《中国森林植物学》、《光合作用》、《中国植树节之经过及其成绩》等论著。

俞昌准又名俞仲则,化名陈青文,安徽南陵谢家坝俞村人,1907年生。1922年在南陵春谷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5年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时,由恽代英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9月底回南陵从事建党工作,担任南陵特委支部宣传委员。1927年春调任中共芜湖特委支部委员兼共青团芜湖特委宣传部长。1928年2月领导芜湖、南陵边界农民暴动失败,后被派往安庆从事党的工作,适值安大预科招生,他化名陈青文考入安大预科,与王金林、陈一煌、刘树德、欧阳良劭、刘格非、徐一萍等10余名中共党团员,组成了安大党团支部,任支部书记,同时担任共青团怀宁县委负责人。

王金林,安徽省广德人,1902年生。1928年4月考入省立安大预科学习,同年加入共产党,俞昌准被捕后继任安大党团支部书记,后任共青团怀宁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因领导安大“反对程勉、惩办韩安”学潮,于12月初被开除并遭通缉。随后,被派回广德工作。1929年冬,领导郎(溪)广(德)武装起义,担任“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1930年12月因警卫员叛变而被捕,1931年11月初,就义于广德县北门凤凰堆。
陈一煌,又名陈仲亭,化名陈丹炜、陈梦湖,安徽省秋浦(今东至县)人,1908年生。1927年在武汉加入共青团,后担任共青团秋浦县特委支部书记。1928年4月考入安大预科,8月,升入文法学院法律系学习。因参加“反对程勉、惩办韩安”学潮,于同年12月初被开除。1929年初领导安大“护校驱程”学潮,因叛徒告密于4月8日被捕;1930年9月,在安庆监狱加入共产党,任狱中党支部委员。1932年上半年被释放出狱,回秋浦秋密组织“农民革命团”,准备武装起义,因泄密失败。1934年,被派往南京铁路局工作,因叛徒出卖被捕。1936年4月24日晨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