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下午2时,由重庆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新闻学院与档案馆联合承办的“校史国创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新闻学院301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心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张瑾教授主持,中心两位常务副主任——档案馆馆长杨艳和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钱锋、项目指导教师——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彭逸林教授、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孙良彬、郜亚楠、中心办公室秘书薛阳阳以及特邀嘉宾——优秀校友、原色喜剧团创始人胡焕阳参加。
逢“七七”纪念 首批校史研究专项亮相
“81年前的今天,卢沟桥事变爆发,这个苦难的日子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国府西迁进而影响了重庆的命运、重大的命运。因此,研究重庆大学校史是非常有意义的。”张瑾教授回溯历史,介绍了报告会的缘起,“在新闻学院专家团队、档案馆杨馆长及教务处的指导和支持下,经中心学生团队9名成员(其中2位为2016级本科生,7位2017级本科生)历时半年的努力,第一批以校史为研究选题的专项——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简称‘国创’)和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简称‘SRTP’)应运而生。目前,三组项目均从科研创新的角度完成自主选题,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今天在此进行开题报告。”
本次开题分别由国创一组、国创二组和SRTP组派出代表进行汇报。三组从不同的视角与方向,结合历史学与传播学两大学科,以PPT的形式展示出项目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和预期成果。国创一组成员马金鑫、夏子惠以《战争记忆与教育秩序重构——对1931-1945年重庆大学教学情况变化的研究》为题,在“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以重庆大学的学生管理为切入点,来探讨战争对教育秩序的影响;国创二组负责人陈亮以《基于分众传播理论的校史资源开发——以重庆大学为例》为题,希望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问卷的方式探究不同受众对校史传播内容的需求,以此服务90周年校庆的宣传策划;SRTP组负责人蓝剑锋以《重庆大学校史人物故事专题片创作——以冯简为例》题,将通过影视语言与镜头画面,以故事性叙事的方式拍摄工学院院长冯简的专题片,献礼校庆90周年。
喜获资金支持 创新前行共迎90年校庆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教师充分肯定了三项选题对于推进重庆大学的校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项目未来的成果表示十分期待,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钱锋副教授建议国创一组成员保持研究耐心,发挥团队精神与集体智慧将研究问题进一步凝练;彭逸林教授建议国创二组成员找出优秀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可能影响校史传播效果的内容要素进行分解;郜亚楠老师建议SRTP组成员广泛收集素材并深入挖掘具备故事性的细节,从片头抓住受众的眼球。
针对SRTP组专题片创作资金短缺的问题,校友胡焕阳当场表示愿意出资4000元予以赞助,并提到“学校现在搞‘双一流’建设,重大的‘双一流’学科曾走出了相当多的优秀人物,这背后一定有着人文精神的传承,拍摄这样的专题片是非常有必要的。”他还鼓励学生努力创作,呈现精品,其他方面如有帮助需求,也将会尽力支持。同时,彭逸林教授也表示新闻学院将以学生实习经费的形式对专题片拍摄进行支持。
自中心成立以来,杨艳馆长一直为推动中心各项工作的开展积极奔走。在听取完学生汇报与专家发言后,她首先表态:“中心将对三个项目的开展过程及后期工作给予经费支持,以鼓励大家对学校校史的热爱、热情与投入。”对于此次报告会,她深有感触:“这次同学们以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更系统的方式,从三个角度开展研究,令我意想不到。三个项目对当下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和中心、档案馆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非常有必要。”
会议尾声,为保证项目严格按计划执行、高质量完成,张瑾教授对项目成员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保证课题的原创性与科研的规范性;第二,多查资料,多请教,紧跟学术前沿;第三,撰写研究日志,留下课题资料;第四,努力形成多形式的阶段性成果;第五,做好课题投入与时间管理。最后,作为三个项目的共同指导教师,她十分感谢各方对此给予的支持,并表示“正是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中心以自己的方式做得有声有色,推出首批高起点的研究专项。我们将把各项研究成果、研究资料和研究心得汇编成册,纳入出版计划,献礼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