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同学?校史教育篇】 “关防”安徽师大薪火相传的历史见证
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丰富,其中仅实物档案中就不乏珍品,有的一直没有公布于世,鲜为人知。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按馆藏档案归属的历史时期,分为建国前档案和建国后档案两大部分,反映了安徽师范大学八十六年来几经变革、几易校名、几度分合的曲折发展历程。现仅从建国前实物档案中精心选取了颇具代表高校特色的珍贵档案关防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这两枚关防的展示,既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安徽师范大学创建、变迁、发展的奋斗历程,使安徽师范大学师生、校友以及关心安徽师范大学发展的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安徽师范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又可为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修志编史和研究探讨时提供史料以勘误补遗,还原我校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1、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关防 (1944年)
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关防系纯铜铸造,上铸有篆文“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关防”,左边款刻有“国字第七千五百三十九号”,右边款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它是由民国政府的国家印铸局统一铸造的篆文官印,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朵奇葩,极具收藏价值。
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庆于1938年6月沦陷,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被迫西迁,辗转湖北、湖南等地,终因困难重重,于1939年夏停办。由于当时安徽省尚有半数以上的县处于未沦陷或半沦陷状态,高中毕业生众多,处于省内无处求学的境地,故1940年春,安徽省政府决议筹办安徽建设学院。1941年2 月,在安徽省立煌县(今金寨县)古碑冲设立了安徽临时政治学院,1942年9月改为安徽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三年,设国文、英文、数学、教育、史地五科,主要培养中学教师。1943年7月,因仅有师范专业,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遂增加了专业,对学制进行了重新调整和规划,并正式更名为省立安徽学院,聘朱佛定博士为院长。1944年7月朱佛定院长启用“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关防”(校印)。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往合肥。1946年11月,省立安徽学院从合肥临河集搬迁至芜湖,定址赭山南麓,即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
2、国立安徽大学关防(1946年)
国立安徽大学关防作为实物档案珍品收藏于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没有经过切角和磨面处理,关防保存字迹清晰,外观完整。“国立安徽大学关防”为纯铜铸造,重1200克,长90毫米、宽60毫米、高110毫米,有朱文篆字8字:“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左边款刻有“国字第八千七百一十七号”字样,右边款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字样,印把子左侧刻有“印铸局造”,右侧刻有“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印背文字及边款均以繁体楷书镌刻,充分显示民国官印的神韵。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后恢复工作全面展开,安徽省各界知名人士、学者、政要和广大青年学生吁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恢复安徽大学,并要求改“省立”为“国立”。1946年1月25日,“教育部决定聘朱光潜、陶因、高一涵、叶元龙、杨亮功、章益、刘真如、张忠道、汪少伦、程演生、刘英士、王培仁等十二人为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以朱光潜为主任委员,陶因为委员兼任秘书”。由于朱光潜主任委员坚辞未就职,1946年4月19日,教育部明令:“在朱光潜主任委员未到南京之前,由陶因委员兼秘书代理主任委员”。5月5日,“国立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由南京迁至安庆办公”6月11日“教育部聘定张其濬、韦仲殷、徐贤恭三位先生为国立安徽大学修建设备委员会委员,积极进行国立安大的复校筹建工作”。于是,国立安大筹委会积极接收原省立安徽大学的校舍校产并加以扩建,收回省立安徽大学借出的图书杂志,添置图书仪器设备,多方聘请教授,招收各年级学生的工作也全面展开。1946年9月30日,教育部正式任命陶因为国立安徽大学校长。1946年10月,省立安徽学院的学生通过国立安徽大学在安庆、合肥、蚌埠设立的考点考试,有500余人转入国立安徽大学,成为国立安徽大学复校后最大的学生来源,也使国立安徽大学复校后即有了二三四年级的学生。1946年11月6日,学校正式启用“国立安徽大学关防”。同月11日,国立安徽大学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标志着国立安徽大学正式成立。
1949年4月22日,安庆解放。6月,南京军管会派军代表靳树鸿等四人接管国立安大。1949年7月,长江洪水泛滥,导致安庆护城圩溃破,安大校园被淹,10月,华东局文教部和南京军管会高教处决定将设在安庆的国立安徽大学迁往芜湖,12月4日国立安大全体教职员工携带着除校园、办公楼及房舍外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用具(“图书仪器百余箱,家具万余件”),连同教职工家属、家具和八头奶牛,乘南京军管会派的一艘登陆艇整体从安庆迁至芜湖,与三年前从合肥临河集迁来的安徽学院汇于赭山南麓,组成新的安徽大学,揭开了办学新篇章。新的安徽大学仍保留国立性质,属中共皖南区党委领导,直到1950年底,学校大门门头字牌才由“国立安徽大学”改为“安徽大学”,启用了“安徽大学印”的正方形大印,其印模原件存放在档案馆中。
解放后,1952年经院系调整,安徽大学下设师、农二院。1954年,遵照政务院令,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院,农学院迁往合肥,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实行文、理分院,文科各系迁往合肥组建合肥师范学院。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初,合肥师范学院与安徽工农大学合并。1972年12月,我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题写了校名。2005年6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
两枚关防维护着真实的历史原貌,印证着我校发展历程的曲折,从曲折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解放前的省立安大、国立安大及解放初期的安徽大学和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一脉相承、薪火相继、延续至今。 (档案馆 彭 劲 王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