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安徽大学读书时学的是档案学专业,1987年毕业后,就分到了安徽师范大学从事档案工作。十多年过去了,留下的记忆可谓车载斗量,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与校史有关的两件事。
我爱母校,更尊重史实
1993年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此前,《安徽档案》编辑部刊登了征文启事。我撰写了一篇题为《解放前的安徽大学与两校校史之争》的文章应征。因为解放前的安徽大学从其历史演变来看,就是现在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而现在的安徽大学则是1958年重新创办的,建校之初叫合肥大学,并且我在整理积存档案时,找到了合肥大学启用印章及合肥大学改名为安徽大学的通知这两份很能说明问题的档案。于是,我想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清楚这一问题。没想到,该文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栏目中没被采用,而在“档案与历史”栏目中刊出,题目也改得更为鲜明:《用档案作证,解校史之争》,刊登在《安徽档案》1994年第2期上。不曾想,一文激起千层浪。该文发表后,我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叫好声一片,认为我写的是客观事实,得出的是实事求是的公正结论。但对母校安徽大学来说,却是另外一种反响,有老师和同学委婉地批评我不该写这篇文章,档案学能写的文章很多,为什么非要写校史呢?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这篇小小的文章所造成的影响,要是我事先能料到这些,恐怕这篇文章也就胎死腹中了。但既然文章已经刊出,影响已经产生,尽管有人对我颇有微词,但我并不觉得后悔,因为我爱我的母校,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为苏雪林当解说员
苏雪林,安徽太平人,曾就学安徽省立师范及北平女师,与鲁迅夫人许广平为同学,曾两赴法国,与著名画家张玉良交友甚密。早年即有才名,诗词、山水画均有相当造诣。
“五四”后新文化时期的白话作品《棘心》、《绿天》曾广为传读,名噪一时。才女之名直追冰心,并与冰心、冯沅君、凌叔华、丁玲等并称五大才女作家。入录刘大杰《中国文学史》。50年代初由法赴台湾定居。终身从教,笔耕不辍。集作家、画家、学者于一身。著有180万字的《屈赋研究》。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还有机会为她担任解说员。
1998年5月24 日,《参考消息》转发了《103岁文学大师造访安徽》的消息,文中提到,苏雪林“早年曾在安徽大学任教”,“今年3月过103岁生日后,突然兴起返乡的念头,适逢安徽大学校庆,因而促成苏雪林返乡。”
看到这一消息后,安徽师范大学才知道苏雪林是校友,而安徽师范大学在5月23日刚刚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于是,一位副校长立即赶到合肥苏雪林下榻处。在得知她当年任教的省立安徽大学已演变成现在的安徽师范大学时,苏雪林这位老校友欣然题写了“庆祝母校七十华诞”几个大字作为永久的纪念,并决定改变行程,在回老家太平途中经过芜湖,参观安徽师范大学校史展览。校领导给我交待了任务;找到能反映苏雪林是校友的档案资料、苏雪林来参观时,我担任解说员。
5月26日,苏雪林来到安徽师范大学。在参观校史展览时,我首先简要地介绍了从苏雪林任教时的省立安徽大学演变为安徽师范大学的过程。随后,当介绍到她当时的同事——朱湘、郁达夫时,苏雪林还久久地注视着放大的照片,似乎还在记忆深处搜寻着当年的印象。最后,我拿出了解放前编印的毕业学生纪念册,其中在省立安徽大学历任教授名单中,苏雪林的名字赫然在册。看到了发黄的纸张上的自己的名字,苏雪林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位文学大师、老校长来校参观,为安徽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两件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至今仍难以忘怀。
王茂跃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原载《上海档案》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