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辛(1891-1966),原名周廷珍、号葆儒,教育学家、社会教育家。
1891年旧历10月10日,周辛出生在浙江省钱塘江畔的海盐县城,父亲周声谷是科举时代的廪贡生,靠私塾授徒生活,1909年病逝,终年44岁。由于家境贫困,周辛迫于生计,经人介绍去嘉兴协鑫典当充任学徒。1911年向亲戚借款求学,先后在嘉兴中学、湖州中学读书。由于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湖州中学免去了周辛全部学费和部分膳费。1915年于湖州中学毕业,同年考取北京大学,但考虑到自己经济困难,重新投考学膳费全免的南京高等师范,入国文部学习,不久,再转入国文专修科就读,1917年夏毕业。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留在南京高等师范附中(即东南大学附中)任教员。1923年由学校推荐去南洋工作,先后在爪哇、苏门答腊、泗水担任中华学校校长。1929年去英国爱丁堡大学教育研究班学习,1931年7月回国,时经教育部聘为教授。应当时在上海的国立暨南大学聘请,教授《文心雕龙》、《文章作法》等课程。
周辛在暨南大学授课期间,正遇上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亲身经历了那场全民义愤填膺、悲壮惨烈抵抗日军侵略的战争,深切感受到国家贫困、落后,而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痛楚,又亲眼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因愚昧、贫穷,而生活悲惨的现状,从而激发了他的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决心推广民众教育,以提高人民文化知识水平来改变祖国落后面貌,挽救国家危亡,践行“教育救国”的梦想。
1933年夏,周辛受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聘请,担任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系教授。这期间他创办了龙眼洞乡村教育实验区,实验区由周葆儒(周辛)发起,国立中山大学与番禺县政府合办,周葆儒担任实验区指导委员会主席。他不辞辛苦,亲自带领学生下乡开展工作,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大大改变了农村面貌,对华南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当时《基础教育》杂志的编辑,在编者按语中盛赞他是一位“实干的教育家”。1935年暑期,周辛因受到报刊上宣传在山东推行乡村建设工作事迹的吸引,特请假北上,并欲在该地长期进行参观考察。他到了邹平,担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导师,并兼任邹平简易师范教导主任。不久,他发现邹平实验区封建气味浓厚,工作人员官僚架子十足,非如自己所预想,感到很失望,工作了八、九个月后,就离开了山东。
1936年秋,周辛经人介绍,进入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工作。无锡是闻名全国的民众教育实验区,这所学院的创办人俞庆棠、院长高阳(号践四)都是享有盛誉的社会教育家,学院以培养民众教育与农事教育高级服务人才为办学宗旨,是中国第一所致力于为社会底层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高等学府。周辛担任该学院的研究部主任,积极从事民众教育与研究,并参加了当时著名的中国农村经济学会。这个学会的骨干是薛慕桥、千家驹等同志,他们出版的《农村经济月刊》很有影响,周辛曾写过一些文章在该刊发表,以探索中国农村经济革新发展之策。之后,1940年周辛路过桂林时,曾向抗战中迁到桂林的中国农村经济学会捐献银元20元,作为学会费用。
1937年11月,日寇侵占上海。周辛随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唐文治校长及俞庆棠教授等撤退到湖南长沙,并帮助国专筹备开学。学校开学不到三月,因校舍被军队占据,只得被迫解散。周辛前往福建,暂时担任福建高级师范特约讲座。5个月后,周辛又抵达武汉,协助航空委员会筹办子弟小学、替航会研究所翻译英文杂志,以后随该所迁到成都。
1940年5月,周辛应邀去江西泰和新筹办的国立中正大学任教,担任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主任、教授,并受胡先骕校长的聘请,担任中正大学研究部教授兼研究部资料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周辛接受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童润之院长邀请,重新回到无锡,担任教育学院教授兼社会教育系主任。他一面教学一面领导实验民众学校及民众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民众教育工作。此期间,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迫于生活压力,周辛不得不同时兼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的国文专业课和新开办的江南大学的英文课。
解放战争时期,周辛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46年底抗议沈崇事件举行示威游行,周辛领导的民众夜校学生走在队伍最前面;反饥饿运动,周辛第一个签名(解放后无锡举办革命展览会,曾展出了有关文件)。周辛还鼓励在教育学院读书的三子周雪登参加革命活动。周雪登是无锡“五四”营火晚会的负责人之一,之后被国民党逮捕,出狱后周辛送他去溧阳参加共产党游击队。1949年3月,周辛经在国专工作的何景榆、冯励青二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党组织交给周辛的任务是:保护无锡三所高等学校的财产、了解三所学校的人事情况、准备接收和接管这三所学校。周辛这一段经历、即于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及解放前夕按照党的指示反对迁校、保护电台、进行护校斗争等事迹,在1992年4月出版的,由无锡市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的《迎接黎明》一书中有多处记述。
解放后,周辛担任江苏教育学院副主任委员、教导主任及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副主任委员、教务长,积极领导学校的建设与教学工作。他还担任苏南高教联秘书长,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被选为苏南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周辛这一时期的活动,当时的《苏南日报》有许多报道。1951年9月,周辛调到华东教育部担任高教处处长。
1952年10月,周辛调到安徽大学(后更名安徽师范学院),担任专科部主任,被选为中共安徽省第一届党代会代表、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周辛调合肥师范学院任教育系主任、教育学科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担任安徽省教育学会副主席、安徽省心理学会主席。1966年6月13日,周辛在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含冤辞世,夫人金欧廉也同时遭此不幸。
1980年6月13日,安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周辛同志追悼会”,参加追悼会者有三百余人,陈丕显、刘季平、项南、董纯才、许杰、包厚昌、张执一、钟民等十多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及许多教育家、科学家发来唁电、唁函,送了花圈。其中项南同志在亲笔书写的唁函中说:“接到五月廿三日筹委会的讣告,我才知道周辛同志早在一九六六年就被迫害致死,使我感到突然,也感到十分悲痛。不见周辛同志已快三十年了,他是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工作的老同志,对于他,我是非常怀念的。”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生,时任浙江日报社社长吴尧民等一批省级机关干部在唁函中写道:“周葆儒同志于解放前在江苏省教育学院任教授,是我们的好老师。他对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循循善诱,为人诚恳正直,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极端痛恨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前江苏省教育学院历次反蒋爱国运动,周葆儒同志始终站在最前列。”
周辛58岁前,时局动荡,正值从清朝到民国的旧社会,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面临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那时的劳动人民绝大多数是文盲,亟待普及文化知识。当时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潄溟、黄炎培、俞庆棠、高践四(高阳)、周葆儒(周辛)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挽救国家危亡之路,努力推行民众教育,以实践“教育救国”的梦想。抗日战争结束后,周辛在无锡工作时,接触到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才能彻底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才能真正做到普及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知识水平。于是周辛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并在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辛自1917年至1966年,从事教育工作50年,曾先后在10所高等学校担任教职,他对社会教育、教育学、教育史都有深入的研究,曾在各种教育杂志上发表专著一百数十篇,书七本。他治学严谨、勤勤恳恳;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诚团结同志、热情指导青年教师;他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我国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是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作者 周商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