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繁昌人物》欲编写 原始档案做素材
2015年3月19日,芜湖市繁昌县政协派专人来我馆请求调阅曾任繁昌县委书记的我校已故老职工阮致中的人事档案。据悉,此次调阅目的是为了编写《繁昌人物》收集素材。阮致中,1911年7月生于安徽铜陵,1949年5月5日,中共繁昌县委员会、繁昌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后曾任繁昌县委书记,之后历任铜陵县委书记、安徽农学院院办公室主任等职,1975年12月调入我校,任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直至退休。阮致中的已故人事档案是其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我馆完整完好的保存了阮致中于1975年至1982年在我校任职期间填写的干部履历表、自传、任免报告表、待遇审批表等原始材料,为繁昌政协编写《繁昌人物﹒阮致中》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大大缩短了编写时间,节约了搜集成本。
二、学院评估硕士点 学籍档案做支撑
2015年4月31日,为迎接5月11日的硕士授权点评估工作我校音乐学院来我馆调阅并复印了2010年、2011年两个年度的“音乐与舞蹈学”的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艺术硕士(音乐)培养授权点的全部硕士学籍档案共11卷,100张。据悉,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切实贯彻落实《安徽师范大学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方案》,音乐学院组织专家对2011年调整为“音乐与舞蹈学”的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2009年获批的艺术硕士(音乐)培养授权点进行专项评估。通过对我馆提供的11卷学籍档案的分析统计,音乐学院整理出充分全面的评审材料,并结合实际情况编写了《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总结报告》。评估专家组一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文档材料等方式,对音乐学院办学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考察,经充分讨论,并最终形成评估意见,一致认为音乐学院在授权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思路、目标明确、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经费落实、管理到位,成效显著,材料充分,特别在支撑材料及组织工作方面予以高度评价,认为音乐与舞蹈学、艺术硕士均达到了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合格标准,在安徽省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为该学位点的音乐学学科博士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院大楼布展板 老档案服务文化
2015年6月12日,我校文学院来我馆调阅国立安徽大学与安徽学院两个全宗中老档案共6卷,43张,主要内容是文学院民国时期教授的情况。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省立安徽大学中国文学系,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四个院系之一,刘文典、郁达夫、苏雪林、周予同、潘重规、宛敏灏、张涤华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在中文系工作,形成了深厚的优良传统。为宣传学院文化,重现灿烂历史,文学院决定在办公大楼开辟一片展区布置学院文化展板。今年6月,文学院派人来我馆调阅有关本院民国时期所有教授的档案资料和图片。我馆提供的国立安徽大学时期文学院教员登记表、以及安徽学院时期文学院教员名录等多件老档案及相关照片扫描件,为展板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重现了文学院当年的灿烂辉煌,发挥了档案为大文化服务的作用。
四、毕业30周年聚首 成绩单再忆当年
2015年7月13日,我校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来我馆调阅并复印了该院1981级地理系全体同学的学习成绩登记表共59张。这59张成绩单承载了81级地理系所有同学关于大学四年青春的回忆。2015年7月19日,我校81级地理系校友相聚母校,毕业30年来,该院地理系81级同学取得骄人的成绩,有很多同学在高校成为教授、硕导、博导,有的在政府部门任职,在中学的同学都成为骨干教师,有的做了中学校长。时隔三十年,81级地理系的同学们早已是头发斑白,再回母校,再看到自己大学时学习的每一门课程以及获得的成绩,校友们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了三十年前,忆往昔青葱岁月,仿佛历历在目,不禁感慨万千,很多校友拿着自己的成绩单激动地说,“感谢学校档案馆为我们完整的保存这宝贵的档案!”通过这59件档案,勾起了校友们对大学时光的回忆,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也增进了同学们对母校发展的了解,更加增添了对母校的热爱之情。2015年7月20日,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地理系81级同学毕业3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在师大圆满成功!
五、亡夫房产难继承 档案之中找证据
2014年9月28日,周女士来到我馆查询她丈夫吴先生的已故人事档案。原来,周女士的丈夫吴先生系我校教育系(现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副教授职称,于2009年去世。1993年吴先生退休之后,便于妻子周女士迁居上海,并用多年积蓄在上海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2009年吴先生因病去世,因终身无子女,留下的住房便由周女士继续居住并享有全部继承权。但在周女士办理继承手续过程中,由于缺少吴先生终身无子女的有效凭证,一直无法办理。多年来周女士一直为此事愁眉不展,后经人提点,想到我馆收存的吴先生已故人事档案中可能有吴先生终身无子女的原始记录,几经周转来到我馆请求调阅吴先生的已故人事档案。我馆工作人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通过仔细查询,找到了关于吴先生的已故人事档案,并发现了其中一张吴先生于1997年亲手填写的《安徽省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提高特殊贡献、计划生育等待遇审批表》中清楚的写明了“夫妇终身无子女”,于是将此表,以及干部履历登记表中有关家庭主要成员的记录等档案复印并盖章提供给周女士,为她顺利办理房产继承手续提供了有效凭证。调档结束后,周女士激动的握着我馆工作人员的手,感激的说:“感谢你们完好的保管了我先生的档案, 多年来悬在我心头的这一桩心事终于能了却了。”
六、刘氏家族修家谱 人事档案来帮忙
2015年10月16日,我校已故老教师刘凡钧的两位外甥来到我馆,请求调阅刘凡钧的人事档案。据他们陈述,之所以要调阅刘凡钧的人事档案是因为刘氏家族重修家谱,此前他们已经多次电话来访我馆请求查阅了刘凡钧的人事档案,这次前来是想复印刘凡钧的一些原始档案为重修家谱提供准确依据。刘凡均又名刘藩钧,于1946年至1985年期间在我校教育系(今教育科学学院)任教,副教授职称。我馆完整完好的保存了刘凡均从1949年至1985年在我校任教期间填写的干部履历表、自传、任免报告表、待遇审批表等原始材料,为其后代编修家谱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调阅完成后,刘凡钧的两位外甥捧着感动的说“你们馆工作规范,档案保管完整,非常感激我馆为他们保存了完整的档案资料”,并说这份已故人事档案对于他们来说是“无价之宝”。
七、员工学历久存疑 学籍档案辨真伪
2015年10月20日,合肥某房产公司来函请求我馆查验一位员工的学历、学位信息资料。经过了解,该公司今年想要晋升一名乐姓员工,但对其学历一直有所怀疑,该员工虽有本科文凭,但在其人事档案中却没有毕业生登记表和报到证等档案材料可证明其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的经历,因此来函我馆要求予以认定鉴定。根据该公司寄来的乐某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复印件显示,乐某“于1993年9月至1997年7月在本校(安徽师范大学)社会教育专业4年制本科学习”,经过查阅我馆所存档案中并无乐某的任何档案,并且我校在1993年至1997年期间并没有开设过社会教育专业,另外证书上没有校长印,且无证书编号,毕业证书上铅印的文字格式,字体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乐某所持毕业证书为假证书。经过反复核查之后,我们将查验结果反馈给该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激地说:“感谢你们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八、校内各院编院史 各类档案来支持
编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院史编撰工作是对学院历史的抢救,根据校办[2015]年8号文件(即《关于做好院史编写工作的通知》)精神,今年我校各学院掀起了一轮利用档案编写学院院史的高潮。自2013年至2015年期间,我馆以热心耐心的态度先后为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等各个学院编写院史提供利用各类档案、资料1565余卷、件。由于收集齐全、保管妥善,这些学院从我馆获得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大大缩短了编写院史的时间,也大大提高了院史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使各学院工作人员都体会到了档案及时收集、及时移交至档案馆保存的好处。今年10月,记录教育科学学院八十多年发展历程的《院史(1928—2014)》正式编印成册,标志着历时三年的教育科学学院院史编纂工作顺利完成。近三年来,编写组成员通力协作、分工负责,带领一批研究生来我馆多次来我馆查找了学籍、教学、文书、人事、声像等各类档案,收集了一系列珍贵的文献资料。在教育科学学院院史的后记中编写组成员特意对我馆表示了感谢“学院院史的编写得到了学校党委、行政、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校档案馆为编写人员提供了查阅资料的方便和热情的服务。”
九、七旬老人办社保 档案外借惠民生
2014年11月5日,年过七旬的刘女士来到我馆请求借阅自己的学籍档案。据了解,刘女士系我校1974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芜湖某中学任教数年,中年时辞职随女儿留学去日本生活多年,女儿在日留学结束以后回到北京工作,刘女士又随女儿迁居北京。刘女士旅居海外多年,之后又在京生活至今,但户口一直在芜湖,且从未办理过社保。近日,刘女士得知国家进一步扩大了高龄养老补贴政策,即本市户籍在当地实际居住15年经上、年满60周岁以上、本人无政府或单位发放的生活养老待遇的,且其子女均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的,可到当地社保局申请享受政府发放的高龄养老补贴。刘女士发现自己已满足申领条件,于是来到我市人社局请求申领补贴,但是人社局工作人员在办理过程中发现刘女士个人档案遗失,要求刘女士尽快补齐个人档案才能申领。因此,2014年11月2日下午刘女士来到我馆请求复印自己所有的学籍材料,我馆工作人员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迅速将包括新生入学名册、成绩单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登记表、派遣证发放登记表等刘女士的所有学籍材料调出并加盖证明章提供给刘女士。但11月5日下午,刘女士又再次来到我馆,请求借阅其学籍材料原件以便通过人社局的申领审查,原来因为刘女士原始档案遗失,人社局要求核查档案原件以确认。这件事引起了我馆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有关规定,档案的借阅一般只限在档案阅览室内,通常情况下档案不予外借。但考虑到刘女士已年过七旬,又确实情况特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经过与我馆全体工作人员讨论商议,馆长决定与馆内负责学籍档案的老师亲自携带档案原件随同刘女士去人社局进行审查。次日,按照刘女士的请求,我馆将档案原件送至人社局帮助刘女士成功通过了审查,为刘女士争取到了每月500月的高龄养老补贴与8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十、《安徽劳动大学志》编写 我馆档案做详实依据
2015年10月30日,宣城市市档案局局长、方志办主任蔡长雁等一行四人来我馆查询了原安徽劳动大学有关档案资料,共3卷,24张。1965 年1 月1 日,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宣城叶家湾创办的安徽劳动大学。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从凤阳农业专科学校、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安徽省公社干部学校抽调领导干部组成劳大领导班子,从安徽农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抽调教师,从省内高校筹集仪器设备支援劳大,并拨给经费。2015年,在安徽劳动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宣城市档案局方志办决定为原安徽劳动大学编写一部志书,但志书的编写离不开档案史料,为撰写“安徽劳动大学志”, 10月30日宣城市市档案局(方志办)一行四人来我馆查询原安徽劳动大学有关档案资料,我馆领导在了解来意之后给予高度重视并热情接待,经过认真细致的查阅,我馆工作人员帮助他们查找到了安徽劳动大学政教系80级129名学生(男生121人、女生18人)1982年2月转入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等档案资料;1981年安徽师范大学请调安徽劳动大学部分教师及安徽劳动大学校长谢捷三等调任安徽师范大学等档案资料,并提供了复印件,为《安徽劳动大学志》的编写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查档结束后,宣城市档案局方志办一行向我馆领导及工作人员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