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杰(1901—1989)号心吾,广德人,地质学家。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学习时加入中共,1925年毕业后为躲避迫害隐于安庆建华中学执教。1930年由李四光介绍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43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解放后任中央研究院接管组组长,后奉中共华东局之命调任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长。1953年由芜湖市长江靖宇、皖南区党委副书记胡明和王郁昭介绍重新入党。1954年2月调任地质部副部长。曾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民盟主委,中国民盟第二、三、四、五届中央常委,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职。是我国笔石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的奠基人。1982年他82岁高龄时亲笔题词志贺学校55周年华诞。1983年9月18日他回校参观访问,我校老教授宛敏灏、单粹民、张涤华、余俊生、光仁洪、程谪凡等陪同参观曾一起建设过的校园,他深有感触的说:“1954年我离开时,这里是一片山岗草丛,转眼之间学校面貌大变啊。”
项南(1919-1997)福建连城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大后方做抗日宣传工作。1941年转入新四军,在中共华东局先后任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专署建设处长、县委书记等职。安徽省委成立后任团省委书记,1952年5月受省委指派兼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1952年12月调华东局任团工委书记,后调团中央任书记处书记。1981年任福建省委书记,1993年任中央扶贫基金会会长。他对曾经工作过的安徽大学很有感情,1982年6月28日他曾深情地致函学校:“同志们:我离开工作过的原安徽大学,已经三十年了,但对全国解放初期这所全省仅有的大学,常不时勾起我美好的回忆。现在,不仅这所长江之滨、赭山头上的大学发展了,整个安徽的教育事业和各项建设事业都发展了,这是我应当向老战友和新朋友表示热烈祝贺的。”
干仲儒(1906—1966),湖北广济人。1938年至1940年先后任安源矿区直属区委副书记、萍乡县委副书记、新四军军部上饶办事处秘书。1941年皖南事变受伤被俘,同年2月逃出至金华与浙江省委取得联系,后到苏中区党委任职,先后任苏中区如中行署秘书、区党委党校支部副书记、第四专署文教科长、苏皖边区第一专署教育处长、海们县委书记、东南县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苏皖第九军分区军政干校副校长、党委书记、华中公学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职。解放后于1949年 年至1952年任江淮区党委、皖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皖北区党校校长、省委副秘书长,1952年2月任新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副校长,1953年3月任校党委书记。1954年2月农学院从安徽大学分出独立建院后,他于1954年8月随农学院从芜湖迁合肥并任安徽农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56年5月调上海工作,1966年文革中去世。